稀缺其實是一種陷阱

我們很常聽到這些例子:有人會因為缺錢去借高利貸,結果不得翻身。有些人因為太忙於事業,忽略了家人,到了後來才後悔。雖然很常聽到,但是我們都很難想像這些人為什麼會去做這樣的決策,畢竟理智上告訴我們高利貸是不能去碰觸的,因為利息很可怕、家人比起事業更為重要,要多陪家人。「 稀缺: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」這本書為我們做了解答,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因為稀缺導致了無法做長遠思考。

稀缺,也是代表了資源有限,所以我們大腦會告訴我們要節省,不要浪費,使用的時候就會再三權衡。這個也是我們演化的機制,像是老祖先可能缺乏食物,就必須要對食物存量極度小心,確保自己的生存。這樣最大好處當然就是我們可以確保稀有資源有被最大化使用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有相關經驗,當我們在死線最後一刻,效率會非常高,因為這時時間是稀缺資源,會排除掉其他不重要的事情只專注在當前需要被完成的事,這也就是作者所提到的「專注紅利」。

甚至,這樣的專注力也可以讓我們表現更好。我們知道經濟學總是假設人類是理性的,會跟著需求供給曲線走,但是現實生活卻不是如此,人常常會被感覺所誤導。舉個例子,如果有兩家店有一段距離,我們在A看到20塊錢的東西,但是知道B有賣10元的同樣商品,大多數人願意跑去B買。但是如果現在換成比較貴的就不一樣了,A賣3000,B賣2990,大部分的人寧可在A買一買就好。因為人類有這樣不合理性的行為,所以才有行為經濟學這門學科崛起。這些不合理的概念其實都來自我們對金錢比較沒有實感,我們很難估計省下的10元到底有什麼價值,這點就連經濟學家可能也會犯錯。但是貧窮的人在使用金錢上會更有概念,不會被誤導,因為他們很清楚省下的錢要用來做什麼。我們也可以這麼說,貧窮會讓人更加理性,更接近經濟學裡面理性個體的假設。

儘管稀缺擁有專注的好處,但是它帶來的壞處更多。首先,我們可能會因為過度專注在稀缺資源,所以有了「管窺」現象,只看到自己所關注的,忽略掉其他事情。舉個例子,當我們在忙碌時,可能對其他外界的打擾就會很敏感,甚至脾氣會很差。除了管窺,我們用來處理事情的「帶寬」也變少了,因為心裡心心念念想著稀缺的資源,做其他事情時會很難專心,效率變差。而且因為資源稀少,我們也必須花更多精力去「權衡」怎麼使用資源,作者用行李箱的例子來具體描述這個部分。如果我們行李箱很大,我們可以什麼都不用想,把所有可能用到的東西一股腦塞進去,但是如果行李箱很小,那就必須要仔細思考到底什麼東西會用到,什麼應該用不到。這個「權衡」的行為也是消耗精力(或說帶寬)的主要來源。

因為管窺、帶寬減少、權衡,我們會過度放大眼前的問題,無法好好的考慮未來並且做計畫。這時就很可能出現了「借用」的狀況。我們前面提到的會去借高利貸就是因為貧窮者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,跟未來借錢(未來要還高利貸的利息),而且因為沒辦法客觀評估未來,所以高估自己未來還錢的能力。不斷地跟未來借用,就會陷入稀缺陷阱中,因為現在的稀缺,導致未來的稀缺,讓人無法逃出這個輪迴。這個就像是我們一天的行事曆每項任務緊接下一項任務,假設第一個事情delay了,就會影響到後面的每個行程,陷入自己需要需要不斷趕下一個行程的輪迴中。

很明顯的,要解決稀缺陷阱的問題,就是要保留餘裕。以前面趕行程的例子,如果我們有留一個緩衝時間,那就能利用緩衝的資源把拖延到的時間補上。但是這個緩衝機制絕對不是在問題發生時才做,我們需要在資源還充足的時候就做好這些規劃。想像你自己已經都很忙了,怎麼可能還能夠想到要留一個緩衝時間呢?除此之外,我們還有其他手段可以應付稀缺陷阱,像是我們可以用預設取代需要主動操作,一次性的任務不要分多次去做、減少自己需要權衡的機會、多個milestone取代單一deadline。這邊我就不細多提了,但是我認為這邊最主要的概念是當自己已經陷入「稀缺」中,我們要減少需要消耗精力去做的事,因為稀缺必然會導致自己去處理其他事情的精力減少,進而增加出錯的機會。一旦出錯,這個就可能會變成下個你要去救火的點。這個概念其實跟之前讀到 精力管理 還蠻像:我們該管理的不是時間,而是精力,因為能讓你把事情做好做滿的是你的精力。減少自己的精力消耗,就可以讓你更能夠專注於處理重要的事情。

本書是2013所出,離現在已經有點時間。我原本也想說書中的概念大概早就過時了,但是沒想到卻出乎意料,讓我重新理解大家常掛在嘴上的「沒錢、沒時間」。了解了稀缺帶給我們的影響,才能知道要怎麼去面對它,避免落入稀缺陷阱,讓自己總是忙於救火。我想,人生在世大概都會遇到某項資源缺少的問題,所以了解「稀缺」應該是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的課題。